延边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发展史
延边大学地理专业始建于1949年,是较早建立院系之一,与延边大学风雨同舟75年。75年来,地理专业在党的正确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得到了健康和长远的发展,在前进的道路上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改革创新,如今地理系已经茁壮成长为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同时拥有一支高层次、高水平、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它的成长主要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
1.筹备阶段(1949年)
为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地理工作者,为人民文化建设事业服务的民族人才,为地方与国家的人民文化建设事业做贡献,延边大学决定创办地理系。地理系校址定于伪工业学校,归属于文学部史地系。拥有一间教研室,一个教室,设施陈旧。
专科老师只有三名。生源主要来源为延边地区各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和部分社会青年。第一批共招了14名学生。教材主要来源于赴朝鲜教育考察团带来的朝鲜大学的教材(苏联教材的朝文版),但大多数为文科和理工科的教材,缺乏地理教材,在这种情况下任课老师采用日伪时期出版的学术书籍,作为教学参考用书,如地理学引论、地形学、地表学、天文学和高等数学等。
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讲义来进行教学,学生靠教师的讲授进行教学,导致教学侧重的是教师的言传身教,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影响了学生地理智能的发展与学术水平的提高。授课的教学语言除汉语课用汉语外,主要是用朝鲜语。由于受条件限制,地质学是日语授课。
2.初创阶段(1950年—1952年)
20世纪50年代,延边地区严重缺乏中学教师,师资质量不高,师资的文化水平80%仅为高中文化程度,不称职教师不乏其人。在这种情况下,经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的批准,创办了师范专科,以适应朝鲜族中学及初级技术学校的发展。建校初期大多数的教师对如何开展教学工作并不清楚,加上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任课老师只是根据自己熟悉的日伪教材和教学方法,自编自讲。其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当时各学部的领导大多数是日伪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对新型的高等教育还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学校派副校长为团长的高等教育考察团,前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参观考察了各个大学,另一方面组织一批领导干部和专业教师组织了东北地区高等教育考察团。根据到国内外学习考察获得的办学经验,先后制定了教学计划、考试考查制度、实习规程等各项制度,也改革了行政领导结构。1950年下半年开始进一步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根据中央教育部推出的师范学生教育计划的要求,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
本科生1950年开始招生,招生人数为14人。14人中2名是49级地理专业留级生,2名农业专科下转来的,1名从历史系转来的,新招生为9名。毕业后14名学生全部分配到城镇和城市任教员和干部。
3.发展—停办阶段(1953年—1962年)
1950年地理专业归于社会科学部史地系,1955年接受高等学校统一名称,延边大学的原“学部”“学科”名称,一律改为“系”“专业”。同年9月将师范学部取消后成立社会科学系和自然科学系。地理专业归社会科学系,后来转为自然科学系。
1953年11月53级学生校内测量实习
1953年8月招收的本科学生其来源为在延边师范学校中选拔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较好的学生共18名。1955年经过全国统考招收了23名地理专业本科生。1957年,学校院系调整时把地理专业归师范学部自然科学系地理专业。1959年,学校又做了院系调整,取消自然科学系后成立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地理生物系。地理系归于师范学院地理生物系地理专业。1956年以后,高教部和教育部陆续颁布各门课程的统一教学大纲和教学法指导书,届时学校教育处规定没有大纲就不能备课、讲课。当时编写的大纲有普通自然地理、地质学、地图学、中国经济地理、各洲自然地理、中国自然地理、测量学等课程。1961年,中央提出八字(调正、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学校根据《高校六十条》,建设了全面的调整工作。1961年1月首先停办了工业系,1962年初停办地理系,地理专业的学生转到校内文科各专业读书,部分老师留校,大部分老师分到延边各地教育机关。
1954年长白山实习
延边大学地理专业第四届毕业生留念 1961年8月
4.筹备—重建阶段(1963年—1985年)
地理系停办后,为了说服校领导重新开办地理系,筹备组的老师先后到东北三省各地调查地理师资的需要后,说明朝鲜族师资紧缺的现状,多次做校领导的工作,终于在1985年同意招收地理系本科生。
在此之前(1980—1983),地理系重点进行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土壤普查。筹备组在校科研处关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土壤普查进行了立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土壤普查办公室邀请课题组成员参加全州土壤普查,从1987年4月开始,进行了州级汇总工作。在汇总过程中,地理系老师承担了延边朝鲜族土壤分类系统的确定工作,并组织人员进行了外业补充调查,对全州的土壤面积、化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编绘了延边土壤图、延边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分级图,延边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延边土壤肥力图、延边土壤侵蚀图、延边泥炭资源分布图等。
5.恢复—重建阶段(1985年—2002年)
1985级的教学计划为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能力胜任中小学教师及有关国家机关国土、资源、环保专业专门人才。期间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决定把野外实习归入到地理系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可以让学生验证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习过的基本知识、基本原则、基础理论,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可以让学生即能掌握地理野外调查与研究方法,又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乡土及区域研究的初步训练。
同时为了提高地理系的学位结构,自1991年始陆续派遣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读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或回系任教。但由于师资上的流动和部分教师退休等情况下,出现了教师的紧缺。为了培养师资采取了两种办法,即硕士点的建立和派校外攻读硕士和博士。1996年为了培养师资而借助教育学科的硕士点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6.稳步发展阶段(2002年—2019年)
地理系从1996年-2005年2月止,属于延边大学师范学院,2005年学校再次重组优化学院,从2005年3月开始地理系隶属于延边大学理学院,增设了地理信息科学本科生专业并开始招生。自2002年以来地理系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达到了健康、长足的发展,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已成为长白山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学科之一。学科建设方面,2006年,地理系获批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批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8月地理系朱卫红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名称为“图们江流域湿地退化及其环境效应模拟研究”。这是我校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更是我校自然科学领域的“大丰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8年10月,延边大学向吉林省科技厅申报秦大河院士吉林省工作站并得以获批,落户我校珲春校区。
7.快速发展阶段(2019年-至今)
为打造学校东北亚生态环境研究特色,提升地理学学科建设水平,推动珲春校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2018年12月14日第22次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依托地理科学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与环境科学专业,创建“地理与生态科学学院”,机构属性为教学部门。为做好地理与生态科学学院的筹建工作,经2018年12月26日第18次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成立地理与生态科学学院筹备领导小组。为做好地理与生态科学学院的组建工作,确保地理与生态科学学院于2019年9月在珲春校区顺利开学,经2019年4月11日第9次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出台《延边大学地理与生态科学学院组建工作方案》。为进一步服务国家和吉林省战略需求,拓展研究领域,经2019年5月10日第12次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将“地理与生态科学学院”更名为“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19年6月5日上午,我校在珲春校区举行延边大学秦大河院士吉林省工作站暨延边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揭牌仪式。
2019年,地理学于2019年获批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同年,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获批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地理科学专业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增设了地质地貌实验室、环境生态实验室、土壤实验室、水文实验室、天文实验室、气象实验室、GIS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环境生物实验室等多个实践教学设施。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引进一批80、90后青年博士人才,壮大教师队伍,截至目前,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共有教职工69人,专任教师4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7人,讲师21人;实验员7人,辅导员7人,行政人员8人。学院湿地与生态教师团队获评第三批“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多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延边大学“图们江学者”、“青年图们江学者”等荣誉称号。2023年,地理科学专业已完成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学院将继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及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吉林省“六新产业”“四新设施”现代产业新格局为导向,立足长白山一图们江地区,面向东北亚,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创新为保障,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持续为国家培养地理学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